隨著IT技術和管理思想的不斷成熟和發展,IT外包(Outsourcing)的概念逐漸在企業的視野占據一席之地。2000年IT外包市場超過1000億,而發展到今天,可外包IT活動的范圍正在不斷擴展。顯然IT外包不僅是九十年代出現的一閃而過的趨勢,而是已經成為很多公共和私人組織所采取的必然選擇。以后的幾天我們將從以下六方面探討。
一、了解外包
二、IT外包市場觀察
三、你的企業需要IT外包嗎?
四、CIO如何做好IT外包?
五、IT外包風險的防范
六、IT外包的應用實踐
一、了解IT外包
業務外包”(outsourcing),也稱資源外包、資源外置,指企業整合用其外部最優秀的專業化資源,從而達到降低成、提高效率、充分發揮自身核心競爭力和增強企業對環境的迅速應變能力的一種管理模式。
面對激烈的競爭環境,一個企業很難具有全面的資源優勢。企業如果把資源分散到各個環節上,必然會造成資源的浪費,不利于迅速建立自己的競爭優勢。而采用外包模式,一方面企業通過集中資源與力量,選擇自己專長的領域,并在該領域形成技術優勢和規模優勢,既充分利用了資源,又有利于建立自己的核心優勢,另一方面外包企業可以突破企業內部資源約束,減少建設核心競爭力的時間成本及風險。
二、IT外包市場觀察
縱觀當今世界發展趨勢,許多歐美企業把產業外移到東南亞和中國在內的亞洲市場。在當今世界各大企業都紛紛將制造基地轉向中國的大趨勢下,產業外移中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外包。
IT外包在中國出現的時間已經不短了。然而,IT外包的市場并沒有規范化、成熟化。但是IT外包市場的潛力卻是很大的,因為用戶是有需求的,只是從現狀來看,用戶的需求或者是沒有被挖掘出來,或者是有需求企業的卻不能很有信心地做出決策。
IT外包市場為何溫而不火(管政)
加入WTO后,中國企業面臨很大的發展機遇。縱觀當今世界發展趨勢,許多歐美企業把產業外移到東南亞和中國在內的亞洲市場。在當今世界各大企業都紛紛將制造基地轉向中國的大趨勢下,產業外移中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外包。原來的做法是一個企業“一條龍”從頭到尾什么都做,現在產業細分使價值鏈發生了很大變化,企業逐漸把一些不是自己強項或成本較高的業務外包出去。新經濟時代的一股“外包潮”正在形成。
從上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一股由美國刮起的“外包”之風,逐漸蔓延到日本、歐洲,成為全球企業界的一股潮流。1989年,著名的管理學家彼德·得魯克就注意到了這種趨勢,他寫到:
“企業、醫院、學校、政府、工會等各種大小組織都正在越來越多地把它們原有的文書事務、機器維護和后勤等工作分離出去。……在所有的發達國家,這一趨勢正在急劇發展。”
“任何企業中僅做后臺支持而不創造營業額的工作都應該外包出去,任何不提供高級發展機會的活動與業務也應該采取外包形式。”
僅從軟件服務外包市場來看,據Gartner公司預測,中國軟件服務外包收益2006年將與印度并駕齊驅,兩國均將超過270億美元。到2007年,中國將成為從事IT外包業務的三個主要國家之一。
為什么企業紛紛撒手將產品的生產交給專業的制造商去做?為何發達國家的軟件開發業務紛紛開始外包給發展中國家的軟件公司?為何BPO(業務流程外包)成為重要的發展趨勢?外包項目管理的最佳實踐、技術和標準有哪些?外包業務的相關國際法規有哪些?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企業如何能夠獲得國外的外包業務?外包領域存在哪些難點和熱點?……
針對這些疑問,翻開國際上著名機構舉辦的各種外包論壇,我們不難發現國外的外包市場已經比較規范與成熟。國際上的外包服務提供商、外包服務用戶、外包模式國際專家都在為成熟外包市場的規律和運作模式的研究貢獻著力量。
在新的趨勢下,國內廣大用戶、行業協會和組織、業界專家需要發現更多、更有價值的、最優化的外包模式和外包運作流程;同時,我們的外包服務供應商尚需挖掘更大的發展空間和商業機會。
一、中國的IT外包市場現狀
IT外包(IT Outsourcing),就是客戶將全部或部分IT工作包給專業性公司完成的服務模式。客戶整合利用其外部最優秀的IT專業化資源,從而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發揮自身核心競爭力和增強客戶對外環境的應變能力的一種管理模式。目前,IT領域常見的外包大體有系統運營、網絡設計/開發和管理、應用系統設計/開發和維護、數據中心托管、安全服務、IT培訓、系統集成、信息技術顧問、業務過程管理、用戶支持、系統支持/恢復服務及其他(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耗材管理等)。我們可以將其分成兩大類,一類是IT系統外包服務,一類是業務流程外包服務。
IT外包成為外包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有關IT外包的研討在國際上非常踴躍,在國內則顯得稍微平淡。但是,很多廠商、用戶和專家還是比較看重未來的IT外包市場。下面我們列舉一些在中國市場上出現的,與外包有關的重要事件和新聞。
國內首個大型金融商業數據中心——高陽數據中心投入運營后,首先為深圳發展銀行提供災難備援外包服務,該合約持續10年,總額約3個億,這是國內首個IT系統外包大單。
2003年11月12日,用友軟件外包發展戰略發布會在京隆重舉行。作為用友軟件產業三大戰略業務之一和用友國際化發展戰略的重要步驟,用友軟件工程公司正式進入軟件外包市場。此次全面進入國際軟件外包市場,是用友利用軟件技術和服務的優勢,加強市場開發和專業服務的重要一步。
國家開發銀行首開銀行業合作先例,與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和中國網絡通信有限公司在北京簽署網絡外包框架協議,確立了長期戰略合作伙伴的關系。
北京軟件企業開通外包業務貸款擔保綠色通道,企業一經取得“軟件外包綠色通道”資格,中關村科技擔保公司將免初審程序,并承諾在企業提交完整的申請資料后7個工作日內完成評審。協作銀行也將對獲得中關村科技擔保公司擔保的“軟件外包綠色通道”項目提供快捷的貸款審批通道,并按基準貸款利率收取貸款利息。
聯想IT服務與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正式簽署了信息系統外包服務合同。此次外包服務合同涉及華融資產公司北京總部及其30余個下屬辦事機構、近200余臺服務器的信息系統運營支持服務,為華融企業信息系統運營提供了穩定支持。
聯想以第三方服務提供商的身份與廣州天河區政府簽署了IT設備外包服務的協議。
寶潔與IBM簽訂HR外包合同,總價值約5億美元。
從2000年到2002年,中國惠普公司在中國的采購和外包訂單就超過100億美元,同時惠普還為合作伙伴提供了先進的解決方案和優秀的經驗。
浙大網新與日本富士電機株式會社在杭州就對日軟件出口事宜達成合作意向。雙方將分別在東京和杭州創辦兩家合資公司,開展大規模對日軟件出口業務。合資公司成立初期的主要業務將是協助日本富士電機株式會社競標、承接該公司訂制的軟件開發項目,確保對日軟件出口在項目規劃、項目管理、售后服務業務的順利實施。
北京、上海和大連成為對日軟件外包的第一梯隊,杭州、西安、成都、沈陽等則在第二梯隊。
惠普公司同日本第二大電子設備公司NEC宣布,兩家公司在計算機服務領域展開全面的合作,聯手為中國、美國和日本的企業提供計算機外包服務,兩家公司計劃在來年組建一個或者多個合資企業,提供幫助企業運行計算機系統的計算機外包服務。NEC希望惠普NEC聯盟能夠在三年內幫助NEC實現外包服務收入翻一番的目標,達到16.2億美元。
Gartner最新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在軟件服務外包方面的收益,到2006年將與全球領先的印度并駕齊驅。屆時,兩地的有關收益均會超過270億美元。
這樣的事件還很多,但總是感覺IT外包市場沒有如同國外一樣紅火,總是處于溫而不火的狀態。據賽迪顧問的市場調查數據顯示,2002年中國IT外包服務市場整體規模為33.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率達到18.4%。進入2003年,第二季度受到SARS疫情的負面影響,前三季度中國IT外包服務市場整體規模為28.5億元人民幣,顯示出較快的增長態勢。但是,與國際的IT外包市場想比,中國的IT外包市場則顯得比較落后。
二、中國的外包市場為何溫而不火
IT外包市場尚未成熟,阻礙外包市場發展的因素還很多。這需要政府、廠商、用戶和專家對市場的進一步推動與培養。分析中國的外包市場溫而不火的現狀,我們認為,中國的外包市場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IT外包宏觀環境不成熟
從全球外包市場的成熟發展歷程來看,其中促使IT外包走向成熟的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與IT外包相關的宏觀法律法規的健全。全球各地的政府、外包專家都對外包的相關法律法規非常重視。因為,他們深知,宏觀環境的健全是一個IT外包產業發展的基礎;為了能夠推動一個成熟市場的形成,必須要樹立一個大家都需要遵守的規范。
而從國內的現狀來看,對外包市場進行規范的相關法律法規還比較缺乏。我們認為這是促成IT外包市場難以獲得較大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用戶對IT外包的認知度比較低
從國內的整個外包市場來看,企業用戶和潛在用戶對IT外包的認識還不是很全面,而認知度不夠必然會導致接受度降低。之所示形成這樣一種局面,我們認為有三個主要因素制約了這種認知度的提高。
首先,宏觀環境的不健全促使用戶難以下定決心來制定外包戰略和策略。其次,各界對有關IT外包的宣傳力度還非常不夠。我們可以舉個簡單的例子,目前在國內有關IT外包的大型論壇從來就沒有過。而媒體的宣傳、專家的宣傳對于用戶提升對IT外包的認識是非常關鍵的。再次,IT外包服務提供商對IT外包的推廣力度很不夠。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國際一些著名的大企業,例如IBM、HP、EDS等,他們盡管在中國擁有了一些外包的項目,但是他們對IT外包的推廣力度還遠遠不夠;同樣,國內的一些外包商對IT外包的推關與宣傳的強度也是非常不足的。所有這些就導致了一個結果:用戶對IT外包不認識,因此就對IT外包不能有足夠的信任,從而就不能作出選擇外包的決策。
具體來說,用戶盡管對外包這個詞已經不再陌生,但是他們對IT外包戰略的制定、IT外包模式的選擇、IT外包的項目管理、IT外包利益和優勢、IT外包的層次和類型,以及IT外包的風險與控制等都不是非常熟悉。因此,用戶就難以形成一種對IT外包的需求(這種需求其實也許客觀存在,但是用戶自身沒有發現,那就不能成為是用戶的需求),沒有了用戶的需求,IT外包的市場自然就難以發展、難以成熟。
IT外包服務提供商實力不夠
僅從IT外包服務提供商的角度來看,國內的外包服務提供商的整體實力還不是很強,真正有實力的專業IT外包廠商還為數不多。當然形成這種局面,與IT用戶的需求不旺盛是相輔相成的。但不管怎么說,IT外包的溫而不火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與IT外包廠商是分不開的。
三、中國的外包市場有潛力嗎
盡管在中國的IT外包市場上存在著這樣和那樣的問題,但我們對未來的中國IT外包還是抱有很高的期望。我們認為未來中國的外包市場是非常具有潛力的,主要是基于以下幾點考慮:
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將“拉動需求”
中國的中小企業的數量達到一千多萬家,其中一部分已經正在進行信息化建設,也有一部分已經把信息化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而與此同時,中小企業一般資金實力相對弱一些,其中很多企業其實并不愿意自己來做IT,還是非常希望能夠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核心業務上。因此,只要IT外包市場走向規范化,這些用戶還是十分愿意考慮和選擇IT外包策略的。而一旦這些中小企業IT外包走向規范,其潛力將非常之大。
媒體和分析機構的深度宣傳將“擴大需求”
已經有越來越的媒體開始關注IT外包,一些國外的著名研究機構(例如Gartner等)開始加大對中國IT外包的現狀和未來進行研究的力度;國內的媒體對IT外包宣傳的頻率也有所提高。這些媒體和研究機構的努力,必然要對IT外包市場的發展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研究專家和學者的深度研究將“引導需求”
外包領域的研究專家和學者的努力將會助推中國外包市場走向成熟,他們研究的領域將會集中在外包戰略、外包模式、外包實施方法論、外包最佳實踐以及外包項目管理等主要方面。而這些方面正是很多企業用戶感到迷茫的重要領域。因此,外包研究學者的研究成果將會對用戶起著積極的引導和推薦作用。從全球范圍來看,學者對IT外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克服選擇外包的障礙;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外包服務提供商;從實施方法論、技術、標準來看,外包項目該如何管理;如何在外包實施中導入“治理”機制;外包存在的風險以及如何控制風險;外包實施的最佳方法論有哪些;IT基礎架構外包、業務流程外包以及呼叫中心外包等不同類型的外包,在實施過程中,存在哪些關鍵的異同點……。
IT外包在中國出現的時間已經不短了。然而,IT外包的市場并沒有規范化、成熟化。但是IT外包市場的潛力卻是很大的,因為用戶是有需求的,只是從現狀來看,用戶的需求或者是沒有被挖掘出來,或者是有需求企業的卻不能很有信心地做出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