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媒咨詢最新發布的調查顯示:在蛇年新春期間發送的各種拜年信息中,有68.1%的信息是通過短信的方式發送的,有11.1%的信息是通過微信的方式發送的,通過飛信、微博發送的拜年信息分別只占4.1%、3.4%;
在收到的拜年信息中,短信、微信、飛信、微博比例分別為65.9%、12.0%、4.5%、4.1%。從這一數字來看,春節手機拜年,短信還是"王者",這說明短信仍然是主流,但是用戶的遷移,也正在慢慢發生,而且這一趨勢不可逆轉……對這一點,喜歡也好、抗拒也好,它都是擺在那里的事實。
對于在滬上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的蔣小姐來說,以前每次過春節手指總是很忙,"除夕晚就是端著手機發短信,光客戶就要發個上百條、還得加上老板、親戚、朋友、同學,一直發到手機滾燙。"
不過,這個蛇年春節,她有了新的愛好:發微信。"我自己先拍了張拜年的照片,用編輯軟件加上可愛的'蛇頭'再配上語音祝福--恭喜發財,紅包拿來。"在蔣小姐看來,微信可以發圖片、發語音,比只有文字的短信新鮮多了,"現在微信還可以群發,正好讓我的手指省省力。"
動動手指就能"短信滿天飛"拜年的熱度尚未消散,飛信、微博、微信等溝通工具又一個接著一個登臺亮相,勾起了人們躍躍欲試的興趣。各位,今年手機拜年,你用了哪種方式呢?
"長蛇"短信收到"手抽筋"
"'蛇'來了,新年快樂,恭喜發財,龍馬精神,生意興隆,萬事如意,金銀滿屋,心想事成,財源廣進,萬事勝意,如魚得水,青春常駐……"當這些詞語組合在一起,就能讓不少人回想起除夕晚拼命收、使勁翻短信的場景。這條彎彎曲曲的"長蛇"短信共由200多行四字詞語,再加上數不清的空格、字符拼湊而成,如果用智能手機打開,光用手指從頭滑到尾部,就要上下滑動好幾次。
不少收到這條拜年短信的網友在網上吐槽--"長蛇"不但長,還偏偏收到好幾條,簡直滑到手抽筋。網友Cici寫道:"過年給老爸的那只老手機發了那條'長蛇'短信,那短信你們懂得呀,我智能手機里一發就分成了7條,可想而知老手機了。他現在還沒收完整,嘴里正在念,48條,不對,49條,不對不對,第50條,還有……哈,我是不是太'坑'爹了。"
對于這條"長蛇",網友何北則有些"忿忿不平":"唉!也不知道是哪個'短信專家'挖空心思想出來的,如果今年短信評選,這條肯定就是'最浪費的短信',完全不符合當前厲行節約的號召,占用了資源空間、浪費了我們的時間、浪費了發信人金錢。"
吐槽歸吐槽,埋頭用手機收發拜年短信依然還是多數中國人除夕夜的習慣性動作。艾媒咨詢在一項針對2013年春節拜年信息的調查顯示:在發送的各種拜年信息中,有68.1%的信息是通過短信的方式發送的,有11.1%的信息是通過微信的方式發送的,通過飛信、微博發送的拜年信息分別只占4.1%、3.4%;在收到的拜年信息中,短信、微信、飛信、微博比例分別為65.9%、12.0%、4.5%、4.1%。顯然,春節手機拜年,短信還是"王者"。
不過,短信頗高的內容重復率,難免讓越來越多的人產生"審美疲勞"之感。"今年收到最多的就是那條'長蛇'短信,其次是聲稱要'轉作風,講短話'的,還有一些走文藝路線的,"上班族傅小姐就告訴記者,"很多祝福短信的內容大同小異,大多數還是群發的,既無新意又無誠意,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實在懶得回復。"
光動手指,小心淪為"OUT"
可以發送語音、文字、表情、圖片、視頻、地理位置等各種信息,甚至還能視頻聊天,再加上蛇年新春前及時推出的"群發功能"--注冊用戶已超3億人的微信,為蛇年新春拜年增添了一個新鮮好玩的方式。
事實上,在"學生族"里,不用麻煩手指打字的微信早已走紅。西安石油大學的史智峰更傾向于通過微信來拜年,"微信方便,可語音,經濟,容量大,我幾乎都用微信發過年祝福"。至于沒有微信的親戚、朋友,他就通過電話拜年。
微信拜年的達人還有來自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的于小杰,他給出這樣一個數據:"我的手機通訊錄有300多條,群發短信接近400條,我的微信通訊錄因基于QQ好友而建立,有600多人。所以綜合下來看我通過微信、微博等新媒體來拜年的數量是我使用短信拜年的一倍之多。"之所以選擇微信、微博,于小杰給出了他的理由:"現在短信都很普遍,也沒有新意,就是一段文字不停地被群發,微信有圖片、有語音,表達形式更加形象和生動。同時隨著現在新媒體的普及,一般人都會選擇比較廉價、便捷,同時能夠更生動形象地表達自己的形式。"
而大多數人則是短信和微信"同行"。在滬上一家媒體工作的編輯田小姐盡管習慣用短信拜年,但周邊已有不少朋友掛在微信上,"今年大概發了近30條拜年短信,微信也發了10多條。"北京一所高校的大學生周艷也表示:"肯定短信更多,最起碼300條,但微信也沒少發,畢竟只有文字的短信有些OUT。"
除了微信拜年,今年春節期間微博拜年也很熱鬧,在新浪、騰訊兩微博搜索"微博拜年"話題,分別得到結果約1.3億和1千萬。不過,這些數字中大多數屬于"轉發",例如吳奇隆的一條拜年微博的轉發量就打到了9096條。
既能快速"一對多",又能節省手機費,在一些人看來,發微信、發微博可謂是"經濟適用型"的拜年方式。"打電話還要交電話費,如今只要有互聯網,用微信聊天不花錢。"百度拜年吧網友"小河馬"說,在微博上通過"刷屏"@幾個知心好友,大家互相調侃一番,雖相距千里,又好像歡聚一堂。新潮又幾乎沒有花銷,何樂而不為?
中央財經大學研究生蔡俊杰在除夕夜建立了一個微信群,將大學舍友們加入群中,大家用語音"群聊",一個人說話其他人都能聽到。蔡俊杰告訴記者,同學中用微信的越來越多,用微信拜年能聽到聲音,既好玩又有誠意,"關鍵是不花錢啊"。
微信也沒想像那么"火"
在專業人士看來,相對于短信,微信呈現方式更為多樣,成本更低廉。但與此同時調查也顯示,客戶端軟件(微信、微博等)的拜年最大麻煩是信息送達的不確定性。因為不確定對方是否打開客戶端,拜年信息是否及時傳達到位,是用戶最關心的,反而不是費用。
"平常走在上課或下課的路上,時不時看到有同學拿著手機講一句,聽一句,我知道那就是微信","講一句,聽一句",這就是上海大學生吳家杰對于微信的印象。平時小吳也用微信,他認為微信比短信方便,而且因為是"走流量",所以資費也更低。但當問起今年你的拜年信息是不是也通過微信時,吳家杰給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回答--"都是發飛信(短信),一條微信都沒有發過"。究其原因,小吳的解釋是"飛信以手機號為依托,而微信以QQ為依托,他的很多親戚、朋友不一定有QQ,就算使用QQ也不一定用微信,所以索性完全用短信拜年了"。
對此,剛參加工作一年的大學生柏磊有著相同的看法,"給同事拜年我都用短信,因為同事間沒有微信。雖然朋友間可以發微信,但是我也不發的,麻煩。所以我都是群發一個'新年好'"。
上海海事大學大四學生王浩森告訴記者,盡管相對于短信,微信有著"資費低廉、時尚、內容豐富"等優點,也可以滿足現代大學生的社交需求,但現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多數還是更傾向于傳統的短信。以他的觀察,"微信拜年"并沒有想像中那么"火"。
網友"秋紉"在春節除夕夜,自己的手機做了番小調查--他的手機通訊錄有208人,除夕晚上6點,向其中138人發短信拜年,這些人中回復的以及沒回復但直接拜年的51人。此外還有5位沒收到短信的朋友向他拜年。
在"秋紉"的微信中共有48位好友,其中絕大多數是同學。就這兩天拜年的情況來看,當天零點之前拜年的僅1人。當天零點,他用群發助手發消息給大家拜年,10幾個小時后,回復的只有16人。由此,這名網友得出兩個觀點:就現在來看,短信覆蓋面遠遠比微信要廣。用微信拜年,效果只能限于特定的圈子,但是短信可以覆蓋幾乎所有人際關系,微信用戶的活躍程度,遠遠沒有達到可以拜年的程度。短信拜年可以保證對方一定收到,但是對方由于種種原因未必回復;回復微信的成本幾乎為零,但回復率依然不高,說明微信的推送效果顯然沒有短信好。
互聯網技術的變遷,正在越來越快的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拜年方式的變遷正是這一變革的小小縮影。整體而言,短信拜年作為一種傳統的拜年方式,在春節這樣一個傳統的節日顯得更為正式、直接。雖然微信、微博等新方式沖擊不小,但目前依然受制于不確定性、普及度不夠等缺陷。僅目前而言,斷言哪種方式會主導未來,還為時尚早,不同區域、不同年齡的人群對短信、微信、微博等的使用已經呈現出不小的差異。不過,憑心而論,這些拜年方式似乎都無法阻擋一種趨勢:我們漸漸不再過年挨家挨戶串門、要紅包,記憶中的年味正越來越淡。
編輯:北京信誠IT保姆IT外包部 http:// www.aboverow.cn www.xci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