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T洶涌,無論是愿意還是不愿意,運營商都不可避免的卷入了。
運營商正在經歷顛覆性變革。“互聯網業務的異質替代作用日益凸顯,不僅對短信、彩信等增值業務形成替代效應,而且大量分流了語音業務。產業價值正逐步從管道向內容、從通信網向互聯網、從話音服務向信息服務轉移。對運營商來說,與互聯網企業之間的競爭,將比傳統通信領域的競爭更激烈、更嚴峻。”中國移動董事長奚國華在MWC2013主題演講中表示。
奚國華所提到的互聯網業務指的就是OTT(over the top)。OTT源于籃球等體育運動,是“過頂傳球”之意,形象的描述了運營商在面對互聯網公司借助通信網絡發展的業務時淪為單純的“傳輸管道”,無法觸及管道中傳輸的巨大價值的狀況。
以蘋果、谷歌、騰訊等為代表的OTT廠商不但繞開了電信運營商直接面向消費者,微信、微博等新的溝通工具還在不斷蠶食著語音、短信等電信業務。一場來自運營商和OTT廠商的角力正在明暗處白熱化。
劍拔弩張
曾經在2G時代運營商與互聯網企業相得益彰。“移動夢網”是運營商與互聯網企業合作的著名案例之一。中國移動效仿日本運營商NTT DoCoMo i-Mode模式推出了“移動夢網”服務,構筑了一個手機上網平臺。
現在看來,移動夢網就是移動互聯網的雛形,它像一個大超市囊括了各種信息服務,這些信息服務的資費標準由通信費和信息服務費組成。通信費由運營商收取,信息服務費由運營商每月從手機話費中代扣,然后與合作伙伴分成。在互聯網的寒冬,移動夢網模式拯救了新浪、騰訊、搜狐、網易等現在的互聯網巨頭,他們圍繞在運營商周圍,一起在“帶圍墻的花園”里賺錢。
中國移動業務支撐系統部經理寧宇表示,從各方面看來,當時的移動夢網的商業模式都是成功的,合作中運營商收了過路費和管理費,并承擔一定的欠費風險;提供SP與CP服務的互聯網企業提供車輛和貨物,自己有了收入因此也有積極性研發各種“專業車輛”,為細分市場提供更舒適合理的“運輸能力”;消費者也從運營商和互聯網企業的合作中提高了對信息的接受、傳遞和使用效率。
但是隨著通信行業的發展,在3G時代,游戲規則被喬布斯和iPhone改寫,App Store模式顛覆了移動夢網。內容和應用提供者可以繞開運營商直接面向消費者,消費者向蘋果付費,蘋果與開發者分成。在蘋果的規則里,運營商只是一個提供手機上網的渠道。通信業的圍墻轟然倒塌。
運營商被管道化、邊緣化的論調由此甚囂塵上。尤其是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運營商建設的移動互聯的高速公路越修越寬,各類應用越來越豐富,運營商的管道里流量越來越大、內容提供商占用的通信資源越來越多。運營商與OTT提供商之間的關系日益劍拔弩張。
2012年12月5日的中國移動2012年全球開發者大會上,中國移動總裁李躍直指OTT業務對傳統運營商的威脅。“比如騰訊QQ占用運營商信令資源非常大,原來的一些機制不太適合傳統運營商的網絡設計,中國移動與騰訊相互之間應該有溝通,如果沒有相互合作的好機制,所提供的服務就不能長久,不能優質”。
2012年12月7日,中國聯通總裁陸益民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微信確實給運營商業務帶來嚴峻挑戰”。
兩位高管的表態,讓運營商將顛覆微信的議論四起。對此,騰訊CEO馬化騰于12月14日表態稱,騰訊與運營商并不對立,兩者關系如同路與車,是互惠共贏。未來將爭取與運營商開展更廣泛的合作。
角力移動互聯網
根據三大運營商發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移動通信用戶已達到11億多戶,其中3G用戶超過2.34億戶,3G用戶滲透率已經超過了20%,3G業務發展在中國已經進入快速通道,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來臨。
OTT業務正伴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迅速崛起。人們的一個直觀感受是,微信、微博等免費的移動互聯網社交方式逐漸替代了傳統的短信、彩信甚至電話溝通方式,微信曾經推出的視頻通話功能更被視為“動了運營商最后一塊奶酪”。
但是,人們的直觀感受得不到數據的證明,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無論是移動通話時長還是短信發送量仍在增長,只是對比往年增速在放緩。增速放緩的原因是市場飽和,用戶數增長接近天花板。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1月至11月,移動電話通話時長比去年同期增長12.8%,移動通信收入增長11%,移動短信發送量也有2.3%的增長。另據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三大運營商最新統計顯示,2013年我國春節短信發送量再創新高,僅除夕當天的發送量就達到了133億條,其中中國移動91億條、中國電信28億條、中國聯通14億條,相較于2012年除夕的119億條增長逾11%。
寧宇表示,沒有永遠領先的業務,今年沒發生的事情不意味明年不發生。未來運營商一方面要修路鋪路,做好智能管道,另一方面也必須要介入到移動互聯網的競爭中去。
中科創想智慧城市研究中心副總監洪格指出,在移動互聯網的趨勢下,通信行業已被分割為兩大業務形態,電信業務和在線業務(OTT業務),運營商的基礎業務正從語音向數據轉變。
事實上,新業務代替舊業務對運營商而言并不陌生,從電報、固話再到移動通信,從2G到3G,每一次的技術進步和更替,都帶來運營商的業務類型革新。
運營商加快了發展移動互聯網的步伐相繼發布了移動互聯網戰略。中國電信董事長王曉初在2011年工作會上提出了“新三者戰略”,即成為智能管道的主導者、綜合平臺的提供者、內容和應用的參與者;中國移動提出了“智能管道+開放平臺+特色業務+友好界面”的移動互聯網十六字方針;中國聯通正依托WO+開放平臺努力實現流量經營轉型。
奚國華在MWC2013上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OTT是未來發展趨勢勢不可擋。應對OTT所帶來的沖擊首要任務是搭建開放平臺。平臺是運營商拓展移動互聯網的核心。通過搭建聚合的內容型平臺和開放的能力型平臺,創新合作共贏的商業模式,提供創新應用服務的生成環境,引導產業鏈為客戶提供更多、更優質的業務和服務。
目前,中國移動推出的移動應用商場(Mobile Market),已成為全球最大的中文軟件應用商店,平臺上各類應用總量超過157萬個,累計下載量達19.2億次。在去年中國移動全球開發者大會上傳出的中國移動要做手機的消息,業界一片嘩然。對此李躍表示,國美、沃爾瑪在賣別人的產品時也在賣自己品牌的產品。移動做手機只貼牌不生產,選擇設計公司、生產公司一起做,移動負責品牌和營銷。
評論一致認為,中國移動此舉意在效仿蘋果,移動牌手機加上移動牌應用商店,移動互聯網時代新的“帶圍墻的花園”又將建立,奪回話語權。
融合之路
通信產業已經變得越來越復雜,進入者越來越多,運營商未來的商業模式面臨著多種抉擇,中國信息經濟學會理事長楊培芳表示,社會陷入了兩元對抗的哲學誤區,亟須多元協同新經濟思維底層設計。運營商與OTT除了對抗,協同合作融合發展更為重要。
跟進OTT業務是運營商搭建智能管道,實現數據業務流量經營的必由之路。智能管道不是說運營商什么都要做,而是需要有選擇有側重的布局。例如在云計算方面,運營商有獨特的優勢。
中國移動研究院院長黃曉慶表示,運營商OTT困境是由于長期的研發和運營分離導致的,到了云計算的時代,運營商可以通過自主的研發、開元的研發、產品級的標準體系的研發有效完成這些工作,建立新的云級產業鏈和新的生態環境。
從全球的發展趨勢看,絕大多數運營商走的是“相關多元化”之路,圍繞信息化提供增值服務。三大運營商看起來也正沿著它們的軌跡發展,比如中國電信八大基地、中國移動九大基地、中國聯通努力開展流量經營、打造一體化電子商務,只是領域各有不同,速度有慢有快。
不過這種“相關多元化”的發展思路也在遭到一些學者的批評。楊培芳認為,運營商陷入了“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實用主義誤區”。“有人認為過去是管道為王,電信靠管道賺了錢,許多部門就拼命想進入電信領域,靠管道賺錢。將來是內容為王,電信企業又拼命想搞信息內容。實際上未來發展方向既不是管道為王,也不是內容應用為王,而是一個合理分配產業價值鏈的新的社會分工體系。”
但是,這個“產業價值鏈的社會分工體系”的具體形態究竟是什么樣子誰也說不清楚,所以也就無法定位未來電信運營商在產業鏈中的具體位置。
規模龐大的運營商正在努力變輕,而輕型的互聯網公司正在變重。有學者提出,經過融合發展,無論是電信運營商、還是提供OTT業務的互聯網公司,未來都是大數據運營商,構成信息服務的共同體,電信運營商可以作為“信息銀行”的角色負責數據的托管和流通。
■觀點交鋒
中國移動董事長奚國華:OTT比傳統通信更可怕
互聯網業務的異質替代作用日益凸顯,不僅對短信、彩信形成替代效應,而且大量分流了語音業務。產業價值正逐步從管道向內容、從通信網向互聯網、從話音服務向信息服務轉移。對運營商來說,與互聯網企業之間的競爭,將比傳統通信領域的競爭更激烈、更嚴峻。
中國信息經濟學會理事長楊培芳:多元協同看OTT
通信業未來的發展既不是管道為王,也不是內容為王,應該是一個合理分配產業價值鏈的新的社會分工體系。運營商與OTT的關系社會學者多數陷入了兩元對抗的哲學誤區,亟須多元協同新經濟思維底層設計。
清華大學戰略新興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吳金希:運營商應向OTT彎腰
OTT問題的核心在于網絡對傳統電信的顛覆能力,自從智能手機普及以來,這個問題越來越明顯。不過電信網絡市場優勢仍然存在,可以利用這些優勢與互聯網OTT展開深度結合。電信運營商必須放下身段來考慮未來的商業模式。
中科創想智慧城市研究中心副總監洪格:運營商更適合服務角色
在OTT時代,電信運營商一方面要扮演好通訊管道的角色,確保自己始終在OTT生態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另一方面聯手OTT供應商,提供創新的個性化的服務,促使OTT業務不斷發展,運營商就能從中獲得更多的收入,并反過來促進數據業務收入的增長。
編輯:北京信誠IT保姆IT外包部 http:// www.aboverow.cn www.xcit.com.cn |